《Nature》腸道菌群差異影響藥效 三分之二藥物被代謝!?


《Nature》腸道菌群差異影響藥效 三分之二藥物被代謝!? (圖片來源: 網路)

近日(3),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顯示,生活在腸道中的細菌可能會在藥物進入血液前將其進行代謝,進而影響了藥物的實際療效,此項研究成果將揭示為何許多藥物對每個人的療效不同,並有望在未來,依據腸道菌相的組成來調整藥物的開立,以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測試了271種口服藥物,包括常見的抗憂鬱藥Prozac (Fluoxetine)、降血壓藥Cardizem®(Diltiazem hydrochloride)、抗癌藥Gleevec(Imatinib)等藥物,並將藥物暴露於常見的76種腸道菌相的優勢菌種中,包括梭狀芽孢桿菌屬(Clostridium)與擬桿菌屬(Bacteroides)等。 

研究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二的藥物會被細菌代謝。 

該研究的特點是使用質譜技術來識別和分類細菌代謝藥物後的代謝產物,並將代謝產物與特定細菌進行匹配,以了解細菌是以哪些酵素來進行藥物分解,又是針對藥物哪些部分進行分解。 

接著,研究人員利用小鼠進行試驗,首先,研究人員操縱小鼠,使其腸道中具有某些優勢菌種,再給予一些藥物用以評估小鼠中腸道細菌對藥物的反應。結果顯示,小鼠試驗與實驗室結果十分雷同,並涉及許多相同的酵素。 

雖然這次研究主要是一項實驗室研究,僅在培養試驗上和小鼠身上看到效果,但卻是一大邁進,因迄今為止尚只在小型的研究中看到此種結果。 

另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人類的糞便樣本,同時也發現了與實驗室中相同的藥物代謝結果。下一階段,研究人員將嘗試更準確地找出人體腸道內的真實情況。 

此項研究成果十分重要,將會揭示為何許多藥物對每個人的療效不同,例如,40%的憂鬱症患者對抗憂鬱藥物的反應不佳,就有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腸道菌相的差異。 

除此之外,這項研究還推進了一種嶄新的未來,以後在開處方藥物之前,可先評估腸道菌相的組成來調整藥物的開立,以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 

該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Maria Zimmermann-Kogadeeva表示,我們可利用細菌的基因或種類來預測個體腸道菌群代謝某種藥物的能力,此次研究是識別出生物標誌物的第一步,這些生物標誌物可以幫助醫生開出對患者最安全和最有效的藥物。 

參考資料:https://www.forbes.com/sites/daviddisalvo/2019/06/10/study-our-gut-bacteria-may-be-dismantling-the-pills-we-take-what-you-should-know/#4bc7d69e1c7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291-3

資料來源出處: 環球生技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