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H人類微生物相計畫第二階段成果出爐 揭示腸道炎症、糖尿病及早產關聯


NIH人類微生物相計畫第二階段成果出爐,揭示腸道炎症、糖尿病及早產與微生物相的關聯。(圖片來源:網路)

昨(美國時間29),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人類微生物相計畫(HMP)第二階段公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了微生物相在腸道炎症(IBD)、第二型糖尿病、孕婦早產的角色,這些研究成果登在《Nature》和《Nature Medicine》期刊。

刊登於《Nature》的兩篇研究中,第一篇檢視了腸道炎症患者的菌相,發現患者腸道的菌落組成和宿主的免疫反應比起常人來得更不穩定;在第二篇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腸道及鼻腔內的微生物相,發現即使不同人的微生物相變異很大,還是可以利用微生物和宿主分析共同預測胰島素敏感性狀態。

第三篇研究刊登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妊娠24週前的陰道微生物組成可當成早產風險的指標,尤其是非洲族裔的孕婦。

相較於聚焦分析菌種組成的第一階段,HMP第二階段關注的面向更為全面,從免疫、代謝和分子的動態變化切入,探討了微生物和宿主之間的交互作用,因而又稱為整合性HMP(iHMP)。

美國國家人類基因體研究所HMP前管理專員Lita Proctor表示,大多數的微生物相研究過於強調微生物的菌種分類,但微生物之間存在更複雜、可變性高的生態和演化關係,而不僅是一個對應身體變化的系統而已。

微生物相目前仍有許多未解的謎題,例如微生物相如何隨時間、族群或地理區域差異變化。

如何將微生物相應用在臨床醫學上也同樣是個大難題,微生物學家至今還無法決定何種生物較適合當作特定醫療狀況的模式動物,或是該如何建立證實因果關係的最低標準。

HMP計畫始於2007年,全世界共計有45間頂尖的研究機構投入這項為期10年的大計畫。這項計畫的目標為建立參考數據庫、運算技術、分析方法及臨床執行步驟(clinical protocols)。

HMP的成果催生了重要的資源和分析工具。在2012到2016年,75%接受NIH補助金的研究計劃利用HMP的數據和工具,共研究了超過100種疾病。這些成果將推進未來人類的多種體學研究,並為整合基礎和臨床科學的大方向鋪路。

除了美國NIH的HMP計畫,歐盟也正在和中國合作進行「人類腸道總體基因體學研究計畫(MetaHIT)」;此外在愛爾蘭、加拿大、日本等地,也有類似的計畫正在進行中。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674-w

資料來源 : 環球生技月刊